如今,各种论坛和各类智库成了海外了解中国的主渠道。中国政府为此也做出了许多努力。每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博鳌亚洲论坛、夏季达沃斯论坛等召开的会议,都是中外定期交流的平台。像一批新型智库的建立,也为国际交流做出了贡献。
过去20年,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取得的进步尤为明显,在世界经济格局当中的重要性大幅提升。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原有的全球治理也需要有所调整。这是诸多国际机构面临的主要挑战。发展中国家需要更多权利,更全面、更深入地参与国际事务,也有义务承担更大份额的国际责任。全世界都需要面向未来,逐渐适应。
最近10年,美国的全球战略趋于保守,一方面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对美国冲击严重,迫使美国政府把注意力集中到国内事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美国的战略家开始反思过去的外交政策。例如,在美国国内达成共识的价值观为什么在国外受到抵制?未来的全球治理应该建立在什么样的共识之上?这样的反思很有必要,有助于改进全球治理。
在金融监管领域,各主要经济体之间都有很大差异。在金融监管领域求同存异的前提是各国监管部门要加强研究和交流,保持各国金融体系的对外开放。在开放与竞争的格局当中比较各种金融监管体制的优劣,并且调整本国的监管体制适应本国经济发展和增长。
危机之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先后通过经济刺激计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倡议等举措,与其他国家一起,为全球经济复苏做出贡献;中国还在二十国集团平台上推动全球合作,为保护贸易全球化已经取得的成果做出了贡献。
过去10年里,全球化带来不少好处,但也对一些经济体造成了冲击。例如,制造业的全球再分工确实让原来的制造业大国失去了不少工作岗位。再如,当初为了加快欧洲一体化的步伐,欧盟降低门槛,结果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弊端暴露无遗。
现在,全球化的进程正处在平台期、整理期。一些主要经济体正在消化全球化带来的冲击、修补国际金融危机后暴露出来的问题。我相信,全球化的大趋势没有变。在这个平台期之后,还会有下一个全球化的快速推进期。
中国政府积极主动地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增长的同时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中国经济在党的十八大之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贡献;中国政府稳妥地分步骤淘汰落后产能,熨平经济周期,维持了稳定增长;中国政府还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点燃了经济转型升级的星星之火。这些做法值得其他国家参考借鉴。
了解中国必须看数字,却不能只看数字。数字能够反映中国在过去40年里取得的成就,但不能充分反映中国为此付出的努力,也不能够准确预测未来中国还将取得的成就。了解中国必须看数字,但更要看中国故事,要研究一个个活生生的中国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