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成书,拍摄前后历时2年。经历了雪藏、反复修改,直至3年后方才得以播出,这就是《大秦帝国》。和秦的崛起一样,电视剧《大秦帝国》也历经了波折才拨云见日。它就像一块巨石,投入了看似平静的湖面,却掀起了轩然大波。有人赞叹它的宏伟厚重、有人倾慕它的人物鲜明、有人着迷它的悦耳台词、更有人执着于它的真实细节……从积贫积弱的危难国邦,到如日中天的西方霸主;从六国卑秦,到谈秦色变,秦国整整用了20年的岁月。期间秦孝公坚若磐石,商鞅力克万难,终成强国大业。由弱到强、由卑到贵、由贫到富,这一出卧薪尝胆、大国崛起的好戏,着实让很多人热血沸腾。 电视剧开篇,少梁之战之时,秦国是何其贫弱,一如白手起家的公司。身为国君,老献公布衣粗食、身无长物。而作为一个国家,军无可征之兵,民无可食之粮。这样一场关系国家存亡的大战中,连押送军粮的官吏都活活饿死。可见秦国军民之苦。乃至六国合议分秦,每人都兴致勃勃的在诺大的版图上割下一块肥肉,完全当献公他老人家和铁骨铮铮的老秦人是空气一般于无物。这对于大周王室亲封的诸侯国秦国来说,才真正是比败军丢地更大的耻辱吧。难怪秦孝公《求贤令》会哀叹,“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在这样一个濒临灭亡的环境里,秦国最终的崛起才更加的振奋人心! 无论孝公还是商鞅,乃至嬴虔、荧玉和百万老秦人,所有人所想、所念、所作都只为一个共同的目的——强秦,一如我新豫商这样一个奋力打拼的团队。而伴随着秦国强大的步伐,我也仿佛置身其中,与老秦人同甘共苦。等到秦国锐士全歼魏武卒,名动天下。六国使节纷纷入秦,却再也不是二十年前的嚣张跋扈,而是谨小慎微甚至卑躬屈膝。车英一句“还当我秦国是二十年前的秦国吗?”吓得六史变色。随着秦国西出天下、秦人扬眉吐气,观众也大大过了一把强国之瘾。应该说,这是《大秦帝国》这一题材和基调必然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尤其是我们这些白手起家,历尽艰辛去经营事业的人。现代社会建功立业早已不能靠金戈铁马了。然而争雄之心却从未改变。我们这个时代,是多么渴望着这种催人奋进的力量。 因此看《大秦帝国》看得热血沸腾、心有戚戚焉的人,相信一定会大有人在。 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纷争留下了无数传奇,其中最精彩的一笔是人才之争。秦孝公痛定思痛决定变革秦国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变“天下士子不入秦”的事实。下了被商鞅称为“五百年一卷雄文”的《求贤令》。齐国名士田常做《恶政十陈》,鼓动其他士子一起弃秦,赢渠梁看到田常的才华真心挽留任用。田常感佩孝公胸襟,竟拔剑自刎以谢。孝公悲曰:真国士也!以田常当时的人气和才华是随便到某个小国都能胜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的人物,但是士不仅代表学问,还代表原则、风范和气度、格局。田常以死答谢孝公,把孝公之心胸气度和求贤之心昭告天下。如果说我们不能理解田常的行为,只能说远离了英雄时代的我们,很难读懂那个时代了。那是一个士为知己者死和礼贤下士到让人发指的时代,也许出了问题的不是田常的脑袋,而是我们被卑俗化了的理念。 当今之社会,已经不是一个靠单打独斗可以成功的年代。要想成就一番大的事业,就必须拥有一个强有力的团队,一群拥有相同价值观的核心骨干,一群可以彼此理解、彼此信任,彼此支持,彼此成就的兄弟。——信君如信我,终我一生,绝不负君!——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相信只要看过《大秦帝国》的人,都会对这对君臣在山脚下的这段对话记忆犹新,这种纯粹到极致的肝胆相照和英雄主义相当感人。渭水行舟一席话,栎阳宫中三天四夜,是一生生死相扶、九死无悔的承诺。没有什么比英雄相惜为了共同理想并肩战斗更另人心动和热血沸腾了,何况这个理想是如此磅礴宏大!任世事变迁,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的铁血梦想永不磨灭!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有如此君臣必成帝业,有如此君臣必成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