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现在,比大学生辍学卖猪肉更有意思的是,阿里高管去卖菜。相比之下,这也是更需要有勇气的。毕竟放弃阿里这样一份好工作去重新创新,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但是,就有这样一个人,放弃了高薪去卖菜,看看她的故事是如何。
一手创建阿里农业电商、农村淘宝的余玲兵(下文以其花名天舒代替)于2014年9月离开阿里,并于去年元月离开了阿里,创建了食材B2B平台“宋小菜”,专门向中小零售商提供生鲜蔬菜采购配送和售后服务。创建至今,宋小菜先后获得了阿里十八罗汉之一的吴咏铭的3000万元天使投资,以及IDG资本领投,元璟资本、普华资本(经纬合伙人曹国熊)跟投的1.04亿元A轮融资。
目前宋小菜日交易流水峰值超过200万元,每天都下单的活跃用户超过40%,更有甚者一次性在app中充值20万元,宋小菜还曾在去年6月某日不小心承接了武汉当日全市一半的土豆供货。低调了一年后,天舒认为模式已经跑通,是时候 “出来溜溜” 了。
食材B2B的创业热潮从2015年中便已开始,相关讨论一直不绝于耳,而与一众平台相比,宋小菜唯一的不同可能是——处处都不同。概括而言,它采取了以销定采的反向B2B模式,且只面向菜市场商贩这样的次级终端和中小生鲜零售商,只做少量常用交易的蔬菜单品从而加强供应链话语权,将部分采购、物流、销售环节分包给专业服务商,在产地完成蔬菜商品化直供围绕在各个社区边的蜂巢式冷库,用户下单后次日清晨开张前便可到附近仓库提货。
天舒认为人、仓、货是生鲜始终绕不开的要素,而上面提到的反向供应链 /商品化 / 分包化 / 蜂巢社区冷链,则分别对应了他对流量 / 货 / 人 /仓的解决方案。下面我们将他的模式拆解开来进行推敲,不过在此之前还是先介绍一下宋小菜的团队:
宋小菜的创始团队可谓豪华,大部分都来自阿里且身居要职,且CEO天舒的创业方向与此前工作相关性极强。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 “负责淘宝农业电商那几年,把相关领域和方向研究了个遍”,这也是为何其能在创业第一天便拿到阿里十八罗汉之一吴咏铭的3000万天使投资。
每个人出来创业都会吸引风投注意的阵容CEO余玲兵——原阿里花名天舒, 淘宝农业电商、淘宝特色中国馆创始人。搭建了第一个区域特色特产导购平台,和国内第一个生鲜农产品在线预售模式的特色中国馆,发起了第一届中国互联网农业高峰论坛,发表了第一本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产品技术总监严德红——原阿里花名展堂,淘宝网产品技术及开放平台founder,创建了淘宝网最初基础性构架和技术,也是500mi云超市的创始人;采购总监隋永立——麦当劳产品和蔬菜生产链founder,奥运会、亚运会、大运会核心区的蔬菜供应及食品安全管理顾问;市场运营总监张琦——阿里花名银古,钉钉创始成员,负责市场营销、效率和精细化运营;核心团队有来自传统蔬菜配送公司创始人,海尔服务总监,糯米团浙江大区经理,玛氏箭牌华东渠道总监,西安杨森山东大区经理,阿里中供,阿里产品运营等销售骨干;
班底聚齐之后,天舒做的第一个决定可能就是不面向餐馆供货,原因有三:目标用户难以明确:大中型的餐馆存在固有的采购模式,且规模越大角色越多、诉求越多,难以满足。而小型餐馆的客单价又不够高。
供应链不易做深:满足一家餐馆的需求,就要提供它所需成百上千SKU的产品,SKU过多会导致平台难以对每一个单品都有足够强的供应链话语权。配菜需求难以满足:农贸市场的菜贩有60%业务是零售,剩下的工作是给餐馆供货,同时还会提供择菜、预处理的工作。这部分工作平台无法承担,且叶菜处理无法自动化。IDG资本的投资副总裁张海涛观点类似,他在见过17个团队、访谈110名传统从业人员后得出了这一结论。他认为传统分销商不为小型餐馆配送,是因为客单价太低、利润不足以覆盖分拣、配送的成本,所以小餐馆固有的进货模式属“存在即合理”。当互联网公司无法提供比固有模式更好的服务、产品时,只能一味降价,形成规模不经济的恶性循环。看了两年时间,他投资了宋小菜。
所以宋小菜向上一个层级的次终端、也就是菜贩服务,前面提到他们有近一般的业务是固定为餐馆供货并提供服务,但上游却极不稳定,每次都要深夜到批发市场从多个供应商处采购,费时费力,且没有集中采购优势。次终端的采购是赤裸裸的市场经济,宋小菜希望靠便宜省钱、省时(配送自提 + 多睡几小时)、对商品的质量问题提供售后服务来吸引他们,并聚合订单来获得大批量采购价格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