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晓,孙云晓讲师,孙云晓联系方式,孙云晓培训师-【讲师网】
当代中国有影响力的教育专家
46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孙云晓:我看《一年级》:坚决反对一年级寄宿,寄宿有可能影响孩子一生 
2016-01-20 61412

我看《一年级》:坚决反对一年级寄宿,寄宿有可能影响孩子一生

感谢湖南卫视推出令人耳目一新而又牵肠挂肚的节目《一年级》,发现湖南卫视总是能找到“综艺”与“教育”的平衡点,制作出一系列既有欣赏性又有教育意义的节目。原来的《变形计》、《爸爸去哪儿》是如此,而《一年级》也是如此。通过《一年级》这个逼真的窗口,我们可以充分观察惊心动魄的儿童生活,而这有可能成为电视节目的一个经典。

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重要的不是学会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学会适应学校生活,完成从幼儿园的“以玩为主”到小学的“以学为主”的转变,值得肯定的是,节目中的孩子在学校正是以此主题而展开小学生活的。

我仔细观看了前三期节目,感受到了新时代孩子的强大的生命力,那些张扬的个性,这是与以往年代的孩子迥然不同的。我感受到每个孩子的可爱,也发现了一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现在结合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知识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而文章中所涉及到的孩子我都用可爱的昵称代替。

一、小学生不适合寄宿生活

因为这个节目是在一个寄宿小学拍的,所以我更要旗帜鲜明地提出这个观点,当然,我的本意并不是要抵制寄宿学校,而是说在父母有能力照顾孩子的情况下,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无疑是不明智的决定。

很多父母可能觉得把孩子送去寄宿学校既可以培养他的独立性,又能让父母忙于事业,何乐而不为?但孩子独立生活的前提是要建立在与父母拥有良好安全依恋关系的基础上,小学生每天都需要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因为这能让他拥有安全感。就像“昊坨”在节目中与妈妈分别前说的话:“没有你,我该怎么活?”在孩子看来与父母长时间分离的恐惧与生死离别是一样的。

孩子对这种分离焦虑的恐惧,在第二期节目的回家返校后更为明显,连独立性很强的“小苹果”都用哭泣和挣扎反抗这种分离,而“昊坨”更是要用四百个手榴弹把学校炸掉。因为他们发现这与幼儿园一天不见父母的短暂分离不同,五天时间不见父母是件让他们感到很没安全感的事情。

孩子要寄宿生活最起码要到初中,这个时候孩子基本已经完成了与父母的依恋关系的建立,对父母的外在依恋减少,具备了与父母分离的心理条件。

二、 缺乏安全感和价值感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节目播出到第三集,“小马哥”无疑是最引人关注的孩子。在我看来,“小马哥”是孩子中想做到最好,最渴望得到认同的孩子,但是为什么最终却成为了一个制造问题最多,同学最不喜欢,也最让老师头疼的孩子呢?这根本的原因或许就在于他内心的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和价值感。

心理学研究发现,内心缺少安全感的孩子往往具有很强的攻击性,而“小马哥”在节目中无疑是攻击性较强的孩子,他的攻击性体现在语言和肢体两个方面。他在第一集就骂同学是“傻瓜”、“哭脸巴”、“一群笨蛋”,甚至在医务室大骂老师是“丑八怪”;在肢体上他经常与同学争夺东西,打斗;在第三集里,他还用擀面仗把“昊坨”的头上打出了个血包。表面上看他蛮横霸道,盛气凌人,实际上他的内心却是弱小和不安的,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第二期节目,上语文课时,“小马哥”头上套个塑料袋子,而他的理由是害怕同学偷袭他。当“小马哥”总是带着这种警惕的目光与周围同学相处时,就容易认为别人是不友好的,要伤害他的,他需要通过攻击别人来保护自己,消除自己的潜在危险,这其实就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小马哥”内心缺乏“价值感”同样是导致他成长问题的心理原因,他在这方面的表现也很明显,比如第一集找宝藏时,他把自己弄丢了,就一直在说:“我已经输掉了,别人都找了很多样了。”在第三集当小老师时,他忐忑不安地说:“反正也没人与我同队……”“蠢死了,果然跟我一样……”这都是不自信,觉得自己无价值,不够好的表现。这种无价值感也促使他产生了争强好胜,事事都要赢的心态,因为他需要用各种成功来填充内心无价值感的空洞,所以他才畏惧失败,计较得失。

“小马哥”为什么出现这样问题呢?除了他先天气质特点的因素外,我们更要关注他的家庭教育问题。在节目中“小马哥”的妈妈讲过在儿子刚出生一年多的时间内换了6个保姆,这其实是一件严重伤害孩子安全感的事情,因为安全感需要稳定的依恋关系和依恋对象,而保姆像走马灯式地换来换去,孩子不断经历着与熟悉保姆分离的焦虑和适应陌生保姆的痛苦,如何能建立起安全感?

“小马哥”的妈妈把换保姆的原因,归结于孩子的调皮,而真实的原因可能是她自身就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母亲,这很容易导致她对保姆的不信任,正如她怀疑班主任陈学冬会不喜欢自己的儿子,会抛弃他一样。

同样,“小马哥”无价值感的问题也能从母亲身上找到影子。比如第三期节目中她情绪失控地指责陈学冬时,她是知道“小马哥”存在的问题,却接受不了实习班主任陈学冬直白的言语,正如她所讲:“你表达的方式……让我们觉得在你面前都抬不起头……”“小马哥”平时的表现其实同妈妈一样,当受到挫折、失败和被人否定后,往往会表现出愤怒、攻击、情绪失控等行为。

虽然“小马哥”的行为带着父母的影子,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对他们有太多的责难,每个父母都是从孩子走过来的,正如他的妈妈对陈学冬所讲:“我总觉得自己像个小孩子一样,在你面前……”如果她的童年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爱,没有建立足够的安全感,她内心就像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一样整日战战兢兢,很难有足够的能量去爱“小马哥”,也很难让他拥有安全感,这也是为什么我总要强调父母需要跟孩子共同成长的原因。

尽管网上很多人都不喜欢“小马哥”的行为,但是我们需要知道他内心其实是慌张和弱小的,我感触最深是他在第三期节目中当小老师时忐忑地说:“我只会讲吓人的故事……”一个只会讲吓人故事的孩子内心该有多少恐惧感啊!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与“小马哥”一样的孩子,他们都需要被理解,被共情,被给予正确的爱和教育。

三、男孩女孩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

心理学研究发现男孩女孩的成长特点有着很大的不同,从幼儿园起,女孩就更能适应学校环境,这在节目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节目一开始,无论是“小苹果”、“琳妹妹”、还是“梓公主”都表现出了比男孩对学校更强的适应力。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女孩们会更多地使用语言,她们乐于和其他人合作,也能更好地运用社交能力。与之相反,男孩的大脑专注于诸如通过触摸和操作来学习一些东西,提高运动技巧以及从事一些空间感很强的事。2005年,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幼儿园里男孩被开除的几率是女孩的 4.5 倍还要多。所以,与其说男孩更容易出问题,不如说是因为学校的环境和教育方式更适合女孩,而不是他们。

因为男孩在语言能力要落后于女孩,所以他们更倾向于非语言表达的方式来进行社交活动,比如他们会通过调皮捣蛋来吸引父母和老师的注意,会通过争夺玩具来表达参与游戏的意愿,从这点说,在节目里“小马哥”的惹祸不断,“昊坨”的上课捣乱都符合男孩的成长特点。

正因为男孩与女孩成长特点上的巨大不同,所以我们要注意对孩子的因性施教,比如男生最擅长的学习方式是运动、实验操作、使用计算机和参与体验,而女生最擅长的学习方式是语言沟通、聊天和阅读。学校和家庭需要通过男孩所擅长的学习方式来制定教育计划,这样才能避免男孩问题多的状况。

另外男孩的教育需要更多男教师的参与,这更有利于男孩的独立、自主、理性、果断、坚强、勇敢等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但节目中除了陈学冬这个非专职的老师外,还没有出现其他男教师。这种男性教师缺失的现象在中国很普遍,而且越是经济发达地区,男性老师的比例越小。根据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的调查数据,城市小学男教师的比例仅为20.61%,而日本男教师的比例要比我们多10%左右,所以中小学生男性教师缺少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教育问题。

湖南卫视《一年级》这个节目用纪实的手法真实展现了几个小朋友适应小学生生活的场景,这使得我们可以从较为真实的角度来观察和了解这个对于孩子最重要的学校活动阶段,见证学校教育所带给他们的成长。我会一直关注这个节目,并会对节目给出自己的分析和建议,而感兴趣的父母和老师也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微信:syxedu,您可能会收到我的点评,同时大家也可以在微信里提出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我也会尽快给予解答。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苏州站 suzhou.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5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